有关电压试验的假击穿现象分析
电压试验中的假击穿现象是指在高电压施加过程中,试品未发生实质性绝缘破坏,但测试系统因非绝缘失效因素误判为击穿的现象。此类现象多由测试环境干扰、试品表面特性或测试系统自身缺陷引起,可能导致试验结论误判,需结合多维度分析进行甄别。
假击穿的产生机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测试系统存在局部放电干扰,例如电极接触不良、试品表面污染或受潮时,会在电场集中区域产生重复性表面放电,形成脉冲电流信号,其幅值与波形特征易被误判为击穿;其次,电磁兼容性问题(如空间电磁干扰、接地环路感应电流)会引入高频噪声,导致测量回路出现异常信号跃变;此外,试品内部气隙或分层结构在电场作用下可能发生局部电离,产生瞬时导电通道,但未形成贯穿性破坏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高分子材料在高压下发生极化电流突变或介质损耗激增时,也可能引发误判。
与真击穿相比,假击穿具有可逆性与非破坏性特征。真击穿通常伴随不可逆的绝缘结构损伤,击穿点呈现碳化通道或熔融痕迹,击穿后绝缘电阻显著下降且无法恢复;而假击穿后试品电气性能可自行恢复,重复试验时击穿电压无明显规律性偏移。从信号特征分析,真击穿电流波形呈指数衰减且持续时间较长(>100μs),而假击穿多为持续时间短(<10μs)的离散脉冲群,且脉冲幅值分布具有随机性。
为有效抑制假击穿干扰,需采取综合措施:①优化测试环境,控制相对湿度≤40%,清洁试品表面并预干燥处理;②采用屏蔽室与双屏蔽电缆,在测量回路增设RC滤波网络;③选用陡前沿抑制型高压电极,通过倒角设计降低表面场强;④实施多参数同步监测,结合局部放电谱图、电流谐波分量及红外热成像进行联合诊断。对于复合绝缘材料,建议采用阶梯升压法并延长耐压时间,以区分瞬时放电与真实击穿。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可显著提高电压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为绝缘性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