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试验机网首页-技术文章列表-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之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之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引言

一场险些发生的空难

2021年,某型号客机在例行检修中发现起落架关键部件存在微小裂纹。经调查,该裂纹并非外力撞击导致,而是金属材料在无数次起降中因“反复弯折”逐渐累积损伤所致——这种现象正是低周疲劳的典型表现。


最后,工程师通过低周疲劳测试预测了部件的剩余寿命,避免了潜在灾难。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1 金属裂纹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它又如何成为现代工程安全的“守门人”?



什么是低周疲劳?——金属的“慢性病”


低周疲劳被工程师称为“金属的慢性病”。当材料(如飞机起落架、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承受高应力、低频次的循环载荷时,即使每次变形看似微小,内部微观结构也会像被反复折叠的纸片一样逐渐产生裂纹,最终在毫无预警下断裂。


对比高周疲劳,如何区分二者?

高周疲劳:低应力、高频次、应力低于屈服强度,变形以弹性为主;

低周疲劳:高应力、低频次、应力接近或超过屈服强度,伴随显著塑性变形,危害更隐蔽。


低周疲劳的致命特征:断裂前无明显征兆,传统检测手段难以发现,系统的关键部件可能在远低于预期寿命时突然失效,引发灾难。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2 铝合金在低周疲劳失效后的断口

疲劳条带清晰可见,每一个条带代表一次循环



什么是低周疲劳?——金属的“慢性病”


为了预判材料的“慢性病”何时爆发,科学家开发了低周疲劳测试(应变疲劳测试),其核心是通过实验室模拟,绘制材料的“寿命地图”—— E-N 曲线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3 E-N 曲线


由于材料存在塑性应变后,在加载和卸载的循环中出现滞回现象,我们称这些曲线为应力-应变滞后回线 (Stress-strain hysteresis loop) ,滞后回线的面积表示了一次循环中耗散的能量。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4 应力-应变滞后回线


在工业上,承受疲劳载荷和循环变形的机械部件的设计要求了解材料在反向应变控制条件下的循环行为;因此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疲劳试验机对目标材料进行高精度恒应变循环,实时监测裂纹扩展,低周疲劳试验后可得到 E-N 曲线及相关参数(循环强度系数、循环应变硬化指数、疲劳强度系数、疲劳强度指数、疲劳延性系数、疲劳延性指数)。


以下为一组低碳钢材料在不同应变条件下的低周疲劳测试案例: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5 低周疲劳试验样品、防屈曲装置及引伸计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6 低周疲劳试验测试界面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7 低碳钢在不同应变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滞后回线


通过低周疲劳试验,得到材料的性能及参数后,可进一步结合仿真技术标定处理为可供疲劳仿真软件(如 ANSYS nCode DesignLife、femfat、fe-safe 等)使用的材料疲劳卡片,针对不同零部件与系统赋予准确的材料疲劳卡片,可以更为精准地对零部件的疲劳性能进行预测。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8 有限元分析材料疲劳性能



循环硬化与软化


某些材料在反复循环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现象:

  • 循环硬化在恒应变循环下,应变循环的保持需要一个不断增加的应力幅,如图 9 (a),这种情况对于初始时较软的材料较为常见;

  • 循环软化:在恒应变循环下,应变循环能够以一个下降的应力幅得以保持,如图 9 (b),它主要出现在经热处理或变形加工被硬化到较高水平的材料中。


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材料的疲劳寿命,科学家通过滞回曲线面积量化其“耐揍指数”。一般而言,无论是循环硬化还是循环软化,在经过一定的循环数以后,就稳定在某一不变的水平。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图9 循环应变控制下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

(a) 循环硬化,(b) 循环软化



从实验室到现实——低周疲劳研究的价值

安全防线

全球 15% 的机械事故与疲劳失效相关,低周疲劳占其中高风险场景的 70%。


经济效益

精准寿命预测可延长设备使用周期,减少过度维修(如风电叶片维护成本降低40%)。


技术攻坚

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客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重大装备,均依赖低周疲劳测试通过国际安全认证。


随着智能传感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低周疲劳监测正迈向实时化、智能化。如嵌入式传感器的使用,在桥梁、飞机中植入芯片,实时传输应变数据至云端分析;AI 预测模型,通过学习海量 E-N 曲线数据,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在材料基因工程方面,设计抗疲劳新材料,从根源上延长寿命。



看不见的“战场”,看得见的守护
低周疲劳测试,这项隐藏在实验室中的技术,默默守护着从万家灯火到苍穹之上的安全。它提醒我们:人类工程的伟大,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掌控。

下一次乘坐飞机或享受清洁能源时,或许你会想起这场与“金属慢性病”的较量——科学的力量,正让不可见的风险无所遁形



近年来,Instron 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在材料疲劳检测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本案例为双方在中国汽研进行的现场演示。


中国汽研拥有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等多个国家实验室与多个国家·级别的平台,是我国推动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汽车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探秘金属的“慢性病”——低周疲劳测试如何守护重大工程安全

Instron 疲劳试验系统解决方案


在材料疲劳检测领域,中国汽研长期致力于材料疲劳检测技术及疲劳数据仿真应用的研究。


自双方合作以来,Instron 持续提供了多台套电子和液压动静态疲劳试验机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汽研不断推动汽车材料、结构疲劳的技术创新。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