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试验机网首页-技术文章列表-摩擦磨损试验机:技术要点与发展趋势

摩擦磨损试验机:技术要点与发展趋势

2024年12月05日 11:04 来源:北京中科微纳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一、引言

摩擦磨损试验机作为研究摩擦学相关问题的关键设备,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过模拟各种摩擦磨损工况,为深入了解材料的摩擦特性、磨损机制以及润滑剂性能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二、摩擦磨损试验机的技术要点

(一)关键部件与结构设计

加载系统

加载系统是摩擦磨损试验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试样施加精确且稳定的法向载荷。常见的加载方式包括机械加载、液压加载和电磁加载等。机械加载通过螺杆、弹簧等机械结构实现力的传递与加载,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在加载精度和动态响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液压加载利用液体压力来传递力,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载荷加载,且加载平稳,但系统较为复杂,需要配备液压泵站等设备;电磁加载则借助电磁力作用于试样,具有加载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可实现动态加载控制,适用于对加载精度和加载过程动态特性要求较高的试验。

运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试样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和运动参数。对于滑动摩擦试验,需精确控制滑动速度、滑动距离和滑动方向等;在滚动摩擦试验中,则要对滚动体的转速、滚动轨迹等进行精准调控。运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电机、传动机构、编码器和控制器等组成。电机作为动力源,可为试样提供旋转或直线运动的动力;传动机构如皮带传动、齿轮传动或丝杠传动等,将电机的动力传递给试样,并可实现运动速度和方向的转换;编码器用于实时监测试样的运动位置和速度,将反馈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试验参数和编码器反馈信息,对电机进行精确控制,确保试样按照要求的运动模式运行,从而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试样夹具设计

试样夹具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试样,如销状试样、球状试样、块状试样等,需要设计专用的夹具来确保试样在试验过程中能够稳定固定且受力均匀。夹具材料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止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同时,夹具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试样的装卸方便性,以便提高试验效率。例如,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中,销试样夹具通常采用螺纹连接或卡套式结构,能够牢固地固定销试样,并可方便地调整销试样的伸出长度和垂直度,保证其与旋转圆盘的良好接触。

(二)测量与传感技术

摩擦力测量

摩擦力的准确测量是摩擦磨损试验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摩擦力测量方法是采用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应变片式力传感器、压电式力传感器等。应变片式力传感器通过粘贴在弹性元件上的应变片,利用应变片电阻值随受力变形而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摩擦力。其测量范围较广,精度可达一定水平,且价格相对较为亲民,适用于大多数常规摩擦磨损试验;压电式力传感器则基于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压电晶体会产生与力大小成正比的电荷信号。该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极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动态摩擦力测量和对测量精度要求的试验,如微纳米尺度下的摩擦试验,但成本相对较高。

磨损量测量

磨损量的测量方法多样且不断发展。传统的磨损量测量手段包括称重法和尺寸测量法。称重法是通过在试验前后分别对试样进行精确称重,根据试样质量的减少量来计算磨损量。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对于磨损量较小或试样质量较大的情况,测量精度可能受到限制;尺寸测量法是利用千分尺、轮廓仪等测量工具对试样在试验前后的尺寸变化进行测量,如测量试样的直径、厚度或表面轮廓的变化,从而计算磨损体积或磨损深度。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为直观的磨损量数据,但对于形状复杂的试样或微观磨损的测量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激光位移传感器、光学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等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试样表面在磨损过程中的高度变化,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磨损深度等信息,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实时监测磨损过程;光学显微镜与图像分析软件配合,可以对试样表面的磨损形貌进行拍摄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试验阶段的图像,确定磨损区域的面积、形状以及磨损颗粒的分布等特征,从而间接评估磨损量,尤其适用于微观磨损机理的研究。

(三)试验环境控制

温度控制

在许多摩擦磨损试验中,温度对试验结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摩擦磨损试验机需要具备良好的温度控制能力。温度控制系统通常包括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加热装置可采用电阻加热、感应加热等方式,根据试验要求将试样或试验环境加热到温度;冷却装置如风冷、水冷或液氮冷却等,用于在试验过程中及时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防止试样温度过高而影响试验结果;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试样或试验环境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温度范围和反馈信息,对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进行调节,确保试验在稳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例如,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中,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研究,需要将试验温度精确控制在几百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以模拟叶片在实际工作中的高温环境,此时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湿度控制

湿度同样会影响某些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尤其是在涉及到金属腐蚀或聚合物吸湿等情况时。湿度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加湿器和除湿器来调节试验环境的湿度。在一些对湿度敏感的试验中,如电子设备的微动磨损试验,需要严格控制试验环境的湿度在较低水平,以避免水分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湿度,当湿度偏离预设值时,加湿器或除湿器自动启动,使湿度恢复到设定范围。

气氛控制

试验气氛对摩擦磨损过程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在研究金属氧化磨损时,需要控制试验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在一些特殊材料的摩擦试验中,可能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气氛。气氛控制系统通过气体供应装置、气体流量控制器和气体分析仪等组成。气体供应装置提供所需的气体,如氧气、氮气、氩气等;气体流量控制器精确调节气体的流量和混合比例;气体分析仪实时监测试验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确保试验在设定的气氛条件下进行。

三、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

智能控制与数据分析

未来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将具备更高程度的智能化。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试验机能够根据试验要求自动优化试验参数,如自动调整加载力、运动速度和试验时间等,以获取最佳的试验结果。同时,试验机将集成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能够实时处理和分析试验过程中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如摩擦力、磨损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自动识别摩擦磨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特征,预测材料的磨损寿命和性能变化,为材料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决策依据。

自动化试验流程

自动化试验流程将成为主流趋势。从试样的安装与定位、试验参数的设置、试验的启动与停止到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整个过程都将实现自动化操作。操作人员只需在试验前输入试验的基本要求和样品信息,试验机即可自动完成一系列操作,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并且能够实现多批次、长时间的连续试验,满足大规模材料筛选和性能评估的需求。

(二)高精度与微观化

高精度测量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测量精度方面将持续提升。在摩擦力测量方面,将开发出更高分辨率和更稳定的力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微小的摩擦力变化,甚至达到微牛级别的测量精度。对于磨损量测量,将进一步结合微纳米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高精度测量手段,实现对试样表面微观磨损形貌和纳米级磨损量的精确测量和分析。这将有助于深入研究材料在微观尺度下的摩擦磨损机制,为开发高性能材料和新型润滑剂提供更精确的理论依据。

微观摩擦磨损研究拓展

微观摩擦磨损研究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深入发展。未来的试验机将能够模拟微观尺度下的摩擦磨损过程,如纳米颗粒之间的摩擦、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中的摩擦等。通过对微观摩擦磨损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一些在宏观尺度下难以发现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生物材料与人体组织之间的微观摩擦磨损特性,对于人工关节、牙科植入物等医疗器械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多场耦合与模拟真实工况

多场耦合试验能力增强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材料和部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工作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将不断提升多场耦合试验能力。除了传统的机械力场和温度场耦合外,还将考虑电磁场、化学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例如,在研究电磁制动材料时,需要在试验过程中同时施加磁场和机械力场,观察材料在这种多场耦合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在金属腐蚀磨损研究中,要考虑化学场(如酸碱环境)与机械摩擦场的协同作用。通过多场耦合试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多物理场问题提供有效的试验手段。

真实工况模拟精准化

试验机在模拟真实工况方面将更加精准。通过引入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实际工况中的各种因素,如振动、冲击、不均匀载荷分布等。在汽车零部件试验中,不仅要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常规载荷和速度变化,还要考虑到道路颠簸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对零部件摩擦磨损的影响。通过精准模拟真实工况,可以使试验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提高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摩擦磨损试验机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